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教学教研
    说文解字之三——汉字形体演变
    发布者: 来源:  日期:2022-05-23 00:00:00

    说文解字之三——汉字形体演变

    传承华夏文明,专注立志修身。大家好!我是张老师,欢迎大家继续来到《说文解字》的课堂。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我们的汉字经过六千多年的变化,从最初的甲骨文,先后经历了金文、石鼓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这样一个漫长历程的变化,为中国书法艺术的蓬勃发展提供了造型基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汉字形体的变化。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可辨识的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是书写或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已出土的甲骨文中,年代最早的是在商代晚期。甲骨文虽然古老,但它的发现却是在近代1889年,由清末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间发现,这真是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产自河南安阳县小商屯。原来,小商屯的村民们经常在种地时掘得这些刻有明显“符号”的骨头,他们发现这种骨头有止血作用,治疗外伤疗效尤佳,因此便收集起来卖到药店,并猜想这是古代龙的骨头,因而称之为“龙骨”。千百年来,被吃掉的“龙骨”不知有多少。历史感谢王懿荣,他不仅第一个发现、鉴识、收藏了甲骨文,而且也是第一个将甲骨文出现的时代断为商代,使蒙尘三千多年的甲骨文字免于湮没终见天日。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甲骨文的象形特点和特殊构造,使汉字书写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门类。

    二、金文

    比甲骨文出现稍晚的是金文,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或鼎居多,所以金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中礼器以鼎为代表。中国早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夏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朝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内容是对当时的祭祀、诏明、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金文的应用上自商代末期,下至秦统一六国,约800多年的时间。在文字数量上,据容庚《金文编》记载,金文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西周早期的金文仍受甲骨文的影响,有凝练平直之气;西周晚期的金文已显出独特的艺术特点,直曲相间、形态生动,有雄闺挺拔之姿,是汉字发展演变的重要阶段。

    三、石鼓文

    石鼓文是先秦时期的刻石文字,因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为我国最古老的石刻文字,字体在古文与小篆之间,一般称为“大篆”。故宫博物院珍藏着 10个鼓形刻石,上面的文字有的已经残缺不全。总的来说,石鼓文比金文规范、严正,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经对金文进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15篇,故大篆又称“籀文”。石鼓文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字体方正丰厚,圆融浑劲,被历代书家视为学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有“书家第一法则”的美誉。

    四、小篆

    小篆又称为“秦篆”。据《说文解字》序言记载,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以暴力施政,不服从周天子,憎恶礼乐规范妨害自己利益,把典制古籍统统摒弃,语言的声音和文字的形体也不相同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丞相李斯奏请统一文字,去除和秦国文字不同的文字,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基础上进行简化变动,形成了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小篆。秦始皇下令将其作为统一的书写形式,统一全国文字。其特点是形体匀圆、上紧下松,多为长方形字体。小篆的创制是对汉字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系统的整理、规范和定型,使汉字的识读和记忆更加方便。小篆的形成确立,意义重大,因为文字的统一,使得此后我国文脉两千年相续,没有出现其他文明古国文化断层的情况。

    五、隶书

    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而产生的字体。相传是秦始皇在位时,由狱吏程邈潜心研究,对小篆加以简化改进而成的。隶书不仅在字形上对小篆删繁就简,还把小篆圆转的线条变成方折的笔画,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笔画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极具艺术欣赏价值。还大大提高了书写效率,使隶书后来逐渐代替篆书而得到普遍应用。、

    六、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是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对其解释为“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楷书字体端正雅致,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楷书萌芽于秦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进入繁盛期,出现了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赵孟頫。

    七、草书

    草书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有早期草书、章草、今草之分。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画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符号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唐代张旭的草书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被后世尊为“草圣”。到了今天,因为普通百姓难以辨识,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

    八、行书

    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就是行书,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产生主要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草书难以辨认的不足。有“行楷”和“行草”之分。行书不像楷书那样端正,也不像草书那样潦草,实质上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的实用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唐代被视为国宝,据说唐太宗李世民将它作为陪葬品,带入了昭陵,流传后世的是它的摹本。

    总之,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字的笔画相对固定下来;隶书逐渐形成笔画匀称、线条统一的样式,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作为方块字的形体彻底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并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草书和行书的出现更是丰富了汉字的形体,使得汉字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百花齐放的书法艺术。

    上一篇:公共教学部开展常规教学自查工作

    下一篇:说文解字之一——汉字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