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华夏文明,专注立志修身。大家好!我是张老师,欢迎大家来到《说文解字》的课堂。上次课,我们一起探求了汉字的起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汉字的造字方法。
我们中国文字是目前仍在使用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汉字的构造方法有六种:象形、指事、形声、会意、假借、转注六种,称为六书。严格来讲,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这四种是造字法,而假借和转注只是用字法,并不产生新字。其中象形、指事属“文”,其余属“字”。下面,我们逐一来了解:

1、象形。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属于“独体造字法”。所谓象形,就是象实物之形,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勾画出来。例如“日”字就是中间有个点的一个圆形,如同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马”字是一匹有鬃毛和四腿的马,“龟”字像一只乌龟的侧面形状。在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编的《说文解字》中,象形字有364个字,象形是出现最早也最基本的造字方法。
2、指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给“指事”下的定义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指事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增加某种符号,表示新的意义,这样的字人们一看字形结构就明白它的意思,“上、下”便属此例。指事和象形不同,象形重在物,物是有形的、是具体的;事是概括的,抽象的,是以已有的象形字为基础,在一定的位置标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例如“上”、“下”二字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以表示危险,“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说文解字》中收录的指事字有129个。
3、会意。《说文解字》指出:“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比类”指的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的字或形体排列组合成一个新字,“合谊”是说把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所表达的意义综合起来,“指伪”即指向,就是用上述的办法创造的新字所表示的意义。

如果说象形和指事是“独体字造字法”,会意就属于“合体造字法”。例如“武、信”,“武”字由表示武器的“戈”和表示脚趾的“止”构成,表明我们中国人自古就主张和平,必要的“武”其实是为了停止征伐最终和平;“信”字由“人”、“言”组成,表示人言可信,生而为人,我们要做到言而有信;“酒”字是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以表达字义;“史”字即记事者,就是过去的史官,“史”字由表示中正的“中”和右手的“又”组成,表明身为史官一定要秉持中正客观记录。会意是为了弥补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创造出来的一种造字方法,数量上要比象形字、指事字多得多。《说文解字》中收录的会意字有1167个。
4、形声。《说文解字》指出:“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字由形和声旁两部分组成,形旁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以许慎举的江、河二字为例,形旁“氵”表示两个字的意义与“水”有关,“工”“可” 是音符,表示这两字的读音。形声字归纳起来有六种,分别是:左形右声、左声右形、上形下声、上声下行、内形外声和内声外形。形声字把文字的表意和表音两种功能有机融合为一体,记录语言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形声字一出现,就得到了快速发展。和会意字一样,形声也属于“合体造字法”。《说文解字》中收录的形声字具体有多少个,历来研究者说法不一,但在总量上至少占比百分之八十。
5、假借:《说文解字》“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没有这个字,依声音相同假托于其他事。例如“令”原为发号施令,后借用为使者 ;“长”原为头发长,后借用为县长的长。简单的说,因为被借用,假借字往往是一字多义。
6、转注《说文解字》:“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部首相同,意义相近,用了相互注释内容的含义,转注也不造新字。比如许慎所举的例子,考与老两字是可以互训的。和假借相反,转注字往往是一义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