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晓?在祖国辽阔大地的偏远山区,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们,他们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幼苗,渴望知识的阳光雨露。为了这群孩子们,一批又一批的支教老师宛如身披光芒的使者,无畏地挺身而出。他们身披雷锋精神那以无私奉献和服务人民为内核的璀璨星光,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雷锋精神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让这伟大的精神在支教这片艰难却充满希望的土壤里,深深扎根,茁壮成长,绽放出独一无二、令人动容的耀眼光芒。
鄂西秋深赴僻乡 山途迢递志如钢
深秋的鄂西北,山色如黛,薄雾缭绕。在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姚坪乡的崎岖小路上,一个年轻人的身影格外醒目。他叫齐震涛,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信息安全学院22级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优秀学子,此刻,他正以姚坪乡中心小学支教老师的身份,践行着自己心中那份对教育的热忱。




支教的种子,早在齐震涛的初中时代就已悄然埋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中华支教网上看到贫困山区孩子们的照片——那些澄澈却带着渴望的眼神,像一根细小的针,轻轻扎进他的心里。那一刻,他仿佛听到了雷锋精神的召唤,那是一种“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深情嘱托,激励着他要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奉献给这片亟待滋养的土地。多年后,这颗种子终于破土而出,在齐震涛心中长成了参天大树。2024年9月,他通过湖北省山路心路志愿服务中心,踏上了这片陌生的土地,带着满腔热忱与坚定信念,开始了他的支教之旅。
化口黉堂育雏凤 书声朗朗韵悠长
他的第一站是化口小学。报到那天,学校里只有一位老校长和五个学生——三个二年级的孩子,两个幼儿园的稚童。教室简陋,却收拾得干净整齐。齐震涛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五双亮晶晶的眼睛,忽然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尽管学生寥寥,他却丝毫不敢懈怠。每一堂课,他都精心准备;每一个知识点,他都反复讲解。孩子们的笑声是这山间最动听的音符,他们围着他问东问西,眼里盛满对山外世界的好奇。然而,中秋节后,化口小学因政策调整被撤并,齐震涛不得不与这些孩子告别。
岂惧学撤迁途远 辗转三校又何妨
随后,齐震涛被调往姚坪乡中心小学。还没来得及适应新环境,十月底,他又接到紧急通知——黄玉口小学的一位老师因车祸受伤,需要他临时顶班。那里只有11个学生,三四年级合班上课。他教授数学和英语,孩子们虽少,却个个认真。在黄玉口小学的这段时间里,齐震涛不仅关注孩子们的学习,还时刻关心他们的生活。遇到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而情绪低落时,他会耐心开导,给予鼓励,用自己的温暖去驱散孩子们心中的阴霾。短短一个月,他与这些山里娃娃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如今,齐震涛回到姚坪小学,担任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尽管班主任是校长,但许多琐碎的工作仍落在他肩上。这里的孩子们大多是留守儿童,有的父母离异,有的甚至早逝。齐震涛深知,对这些孩子而言,知识固然重要,但心灵的陪伴更为珍贵。于是,他在课堂上穿插品德教育,课余时教他们叠被子、系鞋带,像兄长一样守护他们的成长。
愿化春风拂沃野 育得桃李绽芬芳
支教不仅是付出,更是收获。他感谢姚坪小学的同事们,是他们用行动教会他如何用爱感化每一个心灵。孩子们对他的信任与依赖,让他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满足。



夜幕降临,山乡寂静。齐震涛伏案备课,窗外的星光洒在他的教案上。他想起那些孩子们的笑脸,想起他们用稚嫩的声音喊他“齐老师”,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在这寂静的夜晚,他仿佛能听到雷锋精神在山间回响,仿佛能看到雷锋精神在日常琐碎中闪耀。那是一种激励,是一种召唤,让他更加坚定了前行的脚步,于细微处传递着无私与奉献的力量。
“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有限,但只要大家都行动起来,就能汇聚成强大的力量,为社会带来光明和希望。”
他知道,自己点燃的或许只是一盏微弱的心灯,但千万盏这样的灯汇聚起来,就能照亮整个山乡的夜空,在黑暗中传递着温暖与希望。
未来,他将继续留在这里,与孩子们共同书写属于他们的故事。而他更希望,有更多人能走进大山,用知识点亮更多孩子的未来。因为教育,从来不是一场孤独的跋涉,而是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的温暖传递;雷锋精神也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孤勇奋斗,而是一群人带动更多人的美好接力,让这份爱与奉献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延续。

《支教志》
鄂西秋深赴僻乡,山途迢递志如钢。
化口黉堂育雏凤,书声朗朗韵悠长。
学舍虽简情难改,五童相伴意满腔。
岂惧学撤迁途远,辗转三校又何妨。
黄玉口中小苗嫩,十一学子共徜徉。
朝迎晨曦传经义,暮伴余晖解迷茫。
寒来暑往心无悔,恰似红烛照八荒。
姚坪再续园丁梦,关爱留守暖柔肠。
品德为基启心智,生活琐事亦牵肠。
愿化春风拂沃野,育得桃李绽芬芳。
一人之力灯影摇,众人携手月华扬。
雷锋精神心中驻,支教征途熠流光。
他日乡村花烂漫,笑看新蕊竞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