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恭喜获奖同学!征文大赛评选结果揭晓!

发布日期:2024-06-14    作者:

为迎接第二十九个世界读书日,营造书香课堂书香校园,本学期我校图书信息档案中心为师生们精心策划了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读书活动。5月22日,我校第一届小论文写作大赛方案刚一发布,各二级学院闻声而动,各展才华,短短一周内,活动就收到参赛稿件300余篇,经过公共教育学院语文教研室评委老师们的集体评审,分别评选出一等奖19名、二等奖27名、三等奖33名、优秀奖44名。








优秀作品一

习传统文化,传文化经典

公共教育学院 23级中文1班蔡子涵

辅导老师:冯少飞

中华传统文化如清茗,在历史中散发淡淡清香,只需浅尝,便能品出无穷之韵味,千年沉淀,让人静从心生,引人探寻其深厚的内涵;悠悠岁月中,中华传统文化犹如一朵娇艳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傲然屹立,独显身姿;经历岁月的冲刷,中华传统文化又如一首古老的诗篇,一撇一捺,书写文化之古韵,字字珠玑,令人陶醉。不学诗,无以言。自古以来,传统文化受世人所重视,吾辈当学之,皆在传文化经典,继往开来。

“笔底龙蛇舞,纸上墨花春。”文学艺术,乃至文化之结晶。

传统文化,乃先贤智慧之结晶,涵盖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礼仪制度等诸多方面。中华文明滥觞于龟甲兽骨,在迷茫与混沌中,燃起文明的火苗。“仓颉作书,后稷作稼。”对于文明的渴望,文字的形成,承载万物,在绝望与希望间徘徊,最终迎来曙光与辉煌;“神仙海上蓬莱境,传说人家几度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太多的故事等待我们传唱,他们的精神,告诉后人何为勇敢,何为无私,何为坚毅。当此艺术被传颂,精神已传播,使我们一步步成长。我们漫步于《论语》中孔子的智慧,沉醉于《史记》中的历史沉淀,回味于《红楼梦》中的人性探讨,汲取营养的源泉;现代生活的我们在《弟子规》中习家庭教育观念,在《菜根谭》中品人生哲理,现代的我们与古代的他们,隔着时空之海相望,仿佛在海上燃起了一团绚烂的火焰。有如此文化宝库,怎不去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哲学思想,乃传统文化之瑰宝。

儒家注重人伦关系,推崇仁政,如同春风化雨,滋润人们的心田;道家倡导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如同山涧清泉,给人以宁静与自由;佛家注重慈悲为怀,因果报应,如同晨曦间的一缕阳光,照亮人们的心灵。在儒家智慧中,我们学会了尊重他人,以礼待人;在道家智慧中,我们学会了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起伏;在佛家智慧中,我们学会了内心的宁静与宽容,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与勇气。即使封建专制曾束缚先辈目光,扎根灵魂深处的陋习曾阻挠前行的步伐,但文明终究迎来洗礼,生生不息。

“礼仪之道,和而不同。”礼仪制度,乃传统文化之规范。

“礼”是一种规范,一种准则,一种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一种对人性的尊重。“礼者,人道之极也。”这是孔子的教诲;“礼仪之道,和而不同。”这是孟子的智慧;“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是《礼记》的教诲。衣带飘飘,华须飘荡,那是先贤传扬经典,洗涤思想,它以和谐、尊重、规矩为笔触,描绘一幅社会秩序井然,人际关系和睦的画卷。

学习并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盛宴,在这场盛宴中,我们是探索者,深入挖掘先贤的智慧,品味历史长河中的佳酿。文学艺术是一曲曲悠扬的乐章,它承载着无数先贤的智慧与情感,需经无数后辈的弹奏,我们需深入了解学习经典文献,加强语言和文字的学习,把它传唱;哲学思想是一座座高耸的山峰,总有人敢于攀爬山峰,也需要有人探索并登上山顶,我们应加强教育与学术的研究,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一路的艰辛终会换来心旷神怡的人生指南和价值取向;礼仪制度是一桩桩庄重的仪式,这些仪式贯穿古今,如今的我们,是这场仪式的参与者,是对先人的敬仰和对文化的尊重,将这份尊重和敬仰融入生活中,将传统礼仪发挥到实践中,仪式会一直延续下去。

“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学习传统文化,旨在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文明薪火,齐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歌,泱泱华夏之经典,在传承中开启新篇章,吾辈学之,可使吾辈不忘历史,皆在继往开来,传承文化之经典,与现代社会相互交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向下滑动翻看文字


优秀作品二

试解校训之"明德"

教育艺术学院 23学前3班齐扬媚

辅导教师:袁延锋

每次走进我们的校园,在数字商贸学院大楼的侧面,大家都能看到我们的校训:“明德 至善 匠心天下。”什么是“明德”它蕴含哪些深刻的意义和价值请允许我从文字的角度来尝试解读“明德”二字。

先来说说“明”字。

关于“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原解曰:“照也,从日从月。“明”字由“日”和“月”构成,代表太阳和月亮。原解“实也,大阳之精不亏”,代表太阳的能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月”的原解曰“阙,也,大阴之精,象形”。“阙”字的同音字“缺”,其意思是残破的器皿,我们可以联想到“月有阴晴圆缺”。“月”虽时有残缺,但“日”的能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天地中日月是不断运转,能量也由之循环,“日”会将“月”中残缺的部分补齐(月缺日时),从而达到天地运转之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太阳和月亮象征着希望与生命力,它们不仅为万物带来生机,更为人们带来光亮。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人类可了解大自然的规律。故而,我们把“明”意为“明亮、光明、照亮”。

“明”还可由“月”和“囧”(代表窗牖)构成,意思是月光透过窗户照亮房间由“物之明”,引申为“智之明”,如《商君书·君臣》:“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按功而赏。”大意是英明的帝王治理天下,是依法而治,按功之大小行赏。故而“明”字意为“英明、高明、明智、智慧”等含义。自古以来,君王是如何将国家治理的有条不紊社会是如何安定的家族如何兴旺的,都离不开一个“明”

再来说说“德”字。

“德”,许慎的《说文解字》原解:“德,升也。从彳,㥁声。”这意味着“德”的原始含义与上升、登高有关。“德”字的左边“彳”,许慎原解小步也象人胫三属相连(不胫而走)。由“胫”,引出大腿小腿和脚它们起到支撑身体的作用,代表“行走”。如何“行”的正,“行的稳”?这要求我们在“行”的过程中,多倾听,多观察,多发现常人难以看、听、察觉之物当然这探索的路径必然少不了践行、实践、行动,结合自己独到的的意识、想法,从而达到预期效果“德”字的右边“㥁”代表“直心”,德行高尚的人应做到秉公任直“㥁”上面是“直”,表示眼睛直视前方,寓意行走要正,目光要直,符合道德规范;“直”下又加了“心”,强调除行为正直外,内心要正直,才算得上真正的“德”。

“明德”一词,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我看来,“明德”即认同、践行和彰显美德我校校训之“明德”,亦是如此,希望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具良好的品行道德。为此我们大学生应做到“求诸己”,如《大学》所言,诚意,正心,修身,至善,多读好书,美化心灵,提升修养,三省吾身,唯有明大德,方可治天下!

向下滑动翻看文字


优秀作品三

纵生如逆旅,曲径亦通幽

——我说“曲径通幽”

智能制造学院 智控一班陈诗语

指导老师:孙伶玉

“身如芥子,心怀须弥。” 在这个繁华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似乎少了点松弛。那是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禅意;是吾辈身处喧嚣尘世,当学古人,少一些物欲横流,多一些闲情逸致;更是纵生如逆旅,曲径亦通幽的大智慧。

在我们如今这个躺平内卷,佛系青年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社会之下,我们年轻人好像是陷入了一种还未入世便着急出世的窘迫当中。我们总是在担心这个,操心那个。时代的脚步太快了,我们太害怕被抛下了,于是乎我们中的不少人陷入了无限内耗的死循环。而在我看来,我们需要的是不纠结于人生的“曲径”,而是去拥抱“幽处”。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翻开历史画卷,细数风流人物,为何苏轼在“乌台诗案”的至死挫磨仍斗志不泯?为何李清照在半生的颠沛流离之后仍清冷高雅?为何梵高在苦寒交迫之下仍提笔绘就一片星空,捧出那株耀眼的向日葵?正是因为他们着云起云落的人生态度、自身能力的深厚积淀,才使得他们不被自怨自艾的洪流裹挟,守住内心的一方明亮

以前读不懂苏轼,只觉得课本上有就该背一背,学一学;后来大一点,只觉得他是老百姓心中的好官;而当我经历了一些事后,便越来越能明白东坡居士的潇洒和豁达。在别人都内卷焦虑时,他说“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在别人畏手畏脚,不敢出头时,他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仕途坎坷,在他42年的官宦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放下”中度过。但他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是用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困境,把每一次经历都化为人生的经历,真正做到“心烦手不闲,手忙心怡然”的境界。即便是在流放时,也没有无所事事,还不停创造美食,比如东坡肉、东坡豆腐等等。这些不开心的事,怎么想都已经发生了,怨天尤人是无用功,积极地看向前方,保持创造的能力,剩下的交给时间就好。就如董卿老师在《中国诗词大会》当中评价他说:在最低的人生境遇活出了最高的境界。而我想,没有经历过痛苦的长夜的人,又何足以谈人生呢?没有经历过人生的跌宕起伏与平仄之后,又何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佳境界呢?

读《明朝那些事》时,不懂作者当年为什么要在朱元璋、张居正、王阳明这些宛若坚不可摧的伟人之间,安插一个闲散人士徐霞客?可是当我读到后面,当同朝的人都在官场浮沉,渴望到达权力的最高处时,徐霞客跑到黄山绝顶,听了一整天的大雪融化声我想,此时此刻一定是他心中所向往的幽处。这对于我们的启示或许正是无需执着于曲径,要拥抱幽处。不过是一念之间,便成就了“莫愁千里路,自有到来风”的淡然。

我们或许可以抛开曲径通幽处最基础的含义,去找寻它其中的关键。日子可以过得很紧迫,平仄交织,参差错落,各种琐事纷呈而至,密匝着一颗凝重而紧张的心,闲暇一刻,都似多余;日子亦可以过得很淡泊,一曲清音,一窗宁静,几页闲情,时光不惊,我亦不扰,世如菩提净,心似莲花开。它们就像是两个极致,一个位于此岸,一个坐落彼岸,而我们就是摆渡其间的舵手,不为在某种状态中停泊,只愿找到一个适宜的节奏,荡橹而行。

最后,不妨用一句大家都能耳熟能详的诗句来谈谈曲径通幽处更深层次的理解,那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千百年来啊,学界众说纷纭,都在想能让大词人辛弃疾等的人究竟是谁?而在这些学说当中我最喜欢的是从万里江山到灯火阑珊的解释。他写众里寻了千百度,他找的究竟是谁?是遍寻不见的美人,是孜孜以求的理想?又或者是无数个黑夜偶遇的光亮?而我想,更有可能的是辛弃疾他自己。

我们生而渺小,自处于天地之间。可能不会有日照钜野的伟芒,不会有日映清江的静好。但凭一颗本心,亦可于方寸间神游天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纵生如逆旅,曲径亦通幽。坐朝繁听览,寻胜在清幽。

向下滑动翻看文字


优秀作品四

我为夸父点赞

会计金融学院  23统计与会计核算4班柴璐佳

指导教师:张艳丽

向死而生的生命能热烈生长。——题记

拿破仑·希尔说:“一个人的心中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能够改变一切。”这个强烈的愿望,体现在行动上,坚持,是是坚不可摧信念是全力以赴的实现。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夸父追日便是如此。

有人说太阳东升西落夸父追日,那只是飞蛾扑火,毫无意义。但在我看来,生命本无意义,恰恰梦想,是行动,赋予了生命深远的意义实现了生命独特的价值看清依然热爱,知难仍然行动,这是一可贵的勇气!前有远古时期夸父一辈逐日精神的感召有近代义无反顾的中国共产党自南湖而起,泥泞艰难的道路上摸索前行,在淋漓鲜血的战场上建立了红色政权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百余年的建党历史,不仅是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更是彪炳史册的精神锻造史。代代先辈如逐日的夸父,既谱写了艰苦卓绝、英勇奋斗的生动乐章,更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不朽的历史传奇

如今,作为零零后我们已脱离孩提时代,在父辈的呵护下,在怀疑的目光中,已然生长,或潜心学业或奋身社会,在磨砺与挑战中,我们也愈加明白:没有人的自由意志与社会是完全一致的,现实会磨我们的棱角困难将淘洗我们的壮志于是,失意者有之,躺平者出现,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这群零零后中的一部分,成为所谓的“垮掉的一代”。

笔意至此,不禁汗颜。想想我们的夸父,为了心中那份希冀,他承载着族人的命运,只身前去,九天九日,风餐露宿,一路向北,只为理想,只为不曾到来的明天。如果说,生和死之间,有一大段空白,我将其称之为“人生”的话那么,何不让自己唯一且宝贵的人生如逐日的夸父,意气昂扬的出发,在无悔无怨中走向结束。早在距离我们五千年的夸父就用自己的一番热忱而坚定的行动,告诉我们:要敢于正视自己的内心,要敢于去试错!

对于夸父逐日的最终结果是走向死亡,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我认为这恰恰是夸父的可敬可爱之处。臧克家曾言“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为了热烈生长,夸父选择了向死而生。五千年过去,夸父仍旧活在我们的心里,成为我们华夏儿女敬仰赞美的神。

拥有梦想者比比皆是,付诸行动的人甚是寥寥。期盼诸位与我皆如夸父一般“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的去走你的夜路

向下滑动翻看文字

优秀作品五

通过“敩”字看学与教

信息安全学院  21级计应(新媒体)班 陈有福

指导教师:李海莅

敩,这个字很多人可能会感到陌生,甚至不知道它怎么读,它其实在东北方言中还有运用。它念xiao四声发音,同时它也念xue二声发音,通过它的读音,大家应该就能明白为什么说要通过“敩”字看学与教了,它的结构也很有意思,左边一个学,右边一个反文旁,这个字通俗点来说其实就是学与教的结合体。武汉大学的万献初教授曾这样讲述这个字“老师教,学生学,最后学生有所得,这个才谓之敩。”

求学之道,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将敩这个在拆开来讲,先讲,学,用繁体书写学字为“學”學字为上下结构,上面是一个爻,《周易》中所讲的爻,和两个类似于手的字。爻,在这里我们理解为知识。下半部分是一个子,形容孩童。中间有一个盖头蒙布,蒙在孩童头上。上中下三个部分组成了“學”字。通过象形化,可以理解为,老师用两只手把孩童头上的蒙布拿开,然后让知识能够进入孩童的脑袋中,方才形成了“學”。

讲完了学,我们接下来讲一讲“教”,在讲“教”之前要说明一点或者说是科普一下,学,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没有用“學”这个字型出现,而是“斅”这个字型。而且“斅”这个字很有意思和特点,即使不用太多注释讲解,单看偏旁部首结构,就能大致明白其内涵之意。在學的基础上,右边加了一个支,形象的比喻,我们可以理解为“支”代表一只手拿了一根鞭子。当然鞭子只是个形象的说法,但也符合中国的传统观念,所谓:“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嘛。其实这里的鞭子指的是一种压力和鞭策。变压力为动力,有鞭策有规矩,方能成方圆树大才立大志。所以中国的传统观念及教育理念中一直都有“鞭子”的存在,化为具物就有了戒尺一物。

随着象形文字、金文、铭文、隶书、篆书、楷书的演化,后来这个“斅”就变为了两个字:其一是:学,“学生说鞭子不要了,你别打我,我好好学”;其二是:教,“老师说,你想的好,鞭子永远要的”

所以这就有了“教”字,仔细观察会发现“教”字,中间的蒙布没有了,但老师的鞭子还在。而“学”字,孩童的子和爻中间的蒙布还在哪里,爻进行了简化变为了三点水。故而就形成了一个词“教学”,孩童想成长想获得知识,就必须要有老师去拿掉那个蒙布,让孩童可以不再懵懂,去接收老师的教诲,去接收知识,在老师的教导下鞭策下进行学习。

如果没有老师的鞭子,老师的严格要求,“學”的蒙布就没有办法去掉的,甚至会一直被蒙蔽着双眼。这里就体现出了韩愈《师说》中所讲的:“故知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像是懵懂孩童到无知少年,再到困惑中年,然后通过教,通过学,而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孩童时的学习状态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模仿,这就有了一个字叫做“效”这个字既有仿效之意,也有效果之意,拆分来看它还是有一个“鞭子”在里面。过了孩童时期,进入少年时有了自己的想法看法,那么这个时候就有了与老师“坐而论道”的想法或行为,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是《礼记(学记)》中所讲的教学相长了。“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当这些所有的都学过之后,老师教过之后,进入了中年时期,老师已经不能在教他知识了甚至他的知识储备已经超过了老师了,那么这个时候,他自己结合人生经历,生活实际,自己对生活的思考、总结和感悟,形成了自己的见解。这个时候就形成了一个字叫做“覺”觉悟的觉,上面的爻还在,就是知识还在,而代表孩童的“子”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見”见识的见。同时这里的蒙布已经变成了装盛知识的容器或垫板了。

通过一系列的严格学习,这个孩童终于长大了,见到了知识,见到了智慧,有了自己的觉悟。所以觉悟的觉,就成了学习最高的一个结果。

学生和老师发生联系的那个教学过程和后来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感悟的过程是一半占一半的。就好比一个有成就的人,一部分是跟着老师的学习,严格被老师督促着学习和后来自己想学习,这两者各占一半。因此在《兑命》中就有“惟敩学半”一言。没有老师教,自己学,学生容易产生困惑。而全靠老师教,没有自己的思考,就如《论语》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学相长,教学各半。书中真意若自己能读懂三四分已为不易,授业恩师再解惑一二,便以可得大观,余下部分,想得精要,必先躬身践行,砥砺锻炼,于实践中细细感悟,终将得法。

教与学的关系浅论至此,但读书学习的过程却远远不能止步于此。

【附图:文中所列汉字繁体书法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学字篆体象形字)

向下滑动翻看文字


优秀作品六

字解“王”姓


教育与艺术学院 23学前五班 王绿叶

指导老师:袁延峰


在中国文化中,姓氏代表了家族和传承。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它不仅仅是个标签,更是一个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

“王”字转变为姓氏的来源非常复杂,据说有5种说法:来自于姬姓、出于子姓、改姓、出自妫姓、赐姓。

而与我今天要解析的内容关联更大的是以下三种说法。1.来自于姬姓。是出自周文王之后。2.出于子姓。这是殷商比干之后。3.赐姓。燕国太子丹了不起的人物,他的后代被赐姓为王。

从这些来源来看,他们都是修养品德非常高尚的人。如比干,辅佐了殷商两代帝王,忠君爱国,为民请命,最后以死相谏,为国守忠。他的天道、人道、地道思想,为后世明君建立了思想上的引领。周文王,他是历史上一代明君,他礼贤下士,广罗人才,他将伏羲的演卦和比干“天道、人道、地道”相融合,更是创建孔子追寻一生的周礼。从这些可以看出他们高尚的品德追求诠释了王的内涵,而此内涵正与“王”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图片

“王”在甲骨文中,像斧钺之形,是王权的象征,用来代表最高权力者。斧钺本来是刑具,用来执行肉刑代表杀伐之权。以斧钺象征王权,说明王权有杀伐权力。商朝斧钺最重要的权力就是杀伐之权这时的“王”还是武力征服的涵义,用武力使人或族群向其聚集或归顺。

但是,用武力来统治族群并不是可以长久的,而后来比干提出“天道、人道、地道”的思想更符合历史前进的需求,字的意义才开始转变。

在《说文解字》中:“‘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爲王。凡王之屬皆从王。’”

“王”是由“三”和“丨”组成。

“三”又是由“一”和“二”组成。“一”:“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二”:“二,地之数也。从偶一。凡二之属皆从二。”而“一、二”两相叠加:犹天地人之道 ”所以“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凡三之属皆从三。”

“丨”:“丨,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读若囟,引而下行读若退。凡丨之属皆从丨。”

“王”是“三”、“丨”结合。“三”在主位起主导作用,“丨”在副位起到辅助完善意义的作用。“三”用其象征天地人之道相与比述参与其间。犹上下通或下上通者是“丨”字。“丨”以其下上通之相与比述参与其间。“三”、“丨”的组合诠释了天、地、人参通之,所以天下所归往,替天行道,则天之义者是“王”。

总结了这么多“王”的发展历史,我觉得“王”字从斧钺之形的意义,转变为“天道,地道,人道”三者贯通之间是有关联的。最开始斧钺之形的“王”是代表杀伐之权,是对外的征伐而随着朝代的更替,时代的发展,斧钺之形的“王”转变成对己自我反省,可以把“丨”看做心中的“秤杆”,没有人天生心中的“秤杆”就是笔直的,这个时候要借助“斧钺”对自我的“修剪”,从而修正个人的品德道德学识涵养,而达到拥有将“天道、地道、人道”三者贯通起来的能力,自然就会使天下的人或者族群向其归顺,从而成“王”。“王”字的斧钺之形的意思也变为替天行道则天之义者。而到了西周初期人们开始理解这种涵义,并不是力气大武器好,便可以成为替天行道则天之义者。而是要拥有将天、地、人贯通的能力,天下所归往,才可以成为替天行道则天之义者。所以“王”才是从“三”、从“丨”。这也表达了一种进步的思想。也说明文字的进步是会随观念的进步而进步的。

图片

“王”字演变至今,其中几千年的历史我们不能一一得知,但“王”姓的祖先曾经也是修养品德高尚的统领者。它也提醒我要时常自省,传承祖先留给我的精神文化,利用精神上的“斧钺”不断的修正自我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步,在于他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做事,从而取得成功,超越自我!对我而言,它不仅仅是我的姓氏,它更是我身份的一部分,是我与这个世界连接的桥梁!

向下滑动翻看文字






教师点评



副校长  杨晓光


众所周知,促进全民阅读,是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举措。这次征文比赛是对我校读书活动的一次有力推动,也是一次真实检阅。通过这次征文,我们欣喜的看到,随着我校狠抓内涵质量,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明显提升,同学们阅读热情高涨,阅读范围广泛,参与活动积极,写作能力也不可小觑。今后,我们将继续发挥图书馆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全民阅读纵深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为建设书香课堂书香校园作出切实贡献。


语文教研室主任 郭俊端


图书信息档案中心组织的读书月征文比赛是校园文化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它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在这次比赛中,我看到了许多令人惊喜的作品,每一篇都充满了创意和情感,每一篇都展现了同学们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独特的思想。这次比赛是对你们努力和才华的肯定,更是对你们的一种鼓励和鞭策。希望你们能够继续保持对文学的热爱,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和文学素养,用文字去书写人生的精彩,去表达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

辅导教师 张艳丽


曾有人预言:随着电子产品越来越轻便、网络越来越普及,阅读与写作将会逐渐成为一种小众爱好,直至走向消亡。对于这样的观点,我始终认为是危言耸听,看看比赛中同学们的征文就知道,我们这些00后的孩子们也乐意把自己的青春和梦想交付阅读,诉诸笔端,他们有思想有才华,他们热爱阅读,也擅长表达。作为一名辅导教师,与其说我在辅导同学们的阅读和写作,不如说是同学们在激励和推动我的不断学习和成长。恭喜各位获奖同学,也给参与比赛的每一位同学点赞!


学生感想




教育艺术学院获奖学生代表  王绿叶


很荣幸获得征文比赛的一等奖,首先要感谢辅导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参加这次比赛,得益于我们有一门很特别的课——《说文解字》课。课堂上老师带我们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分析汉字的字形、字义,从中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体会到汉字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这次征文,我就是尝试通过文字的视角,运用解字的方法来分析我们的校训,这是对我平时学习的一次很好检阅和有益巩固。未来我会继续学汉字,解汉字,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为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会计金融学院获奖学生代表  柴璐佳


看到征文备选话题,我立刻对“夸父逐日”这个选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人们对夸父逐日的故事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我要把自己的所感所想表达出来,通过这篇征文,证明人类最大的勇敢,就是豁出去的决心和动起来的实干。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也正是认同夸父这样的胆气,才激励我全力以赴参加征文比赛,并荣获一等奖。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张艳丽,是她的指引和鼓励,让我深入了解夸父之精神,使我在竞赛中挑战自我。今后我也会继续努力,用阅读丰富生命,用文字记录生活!



友情链接: 学校首页

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 图书信息档案中心

学校地址:河南省三门峡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 邮政编码:472000

豫ICP备17023220号 豫公网安备 4112020200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