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敩”字看学与教
信息安全学院 21级计应(新媒体)班 陈有福
指导教师:李海莅
敩,这个字很多人可能会感到陌生,甚至不知道它怎么读,它其实在东北方言中还有运用。它念xiao四声发音,同时它也念xue二声发音,通过它的读音,大家应该就能明白为什么说要通过“敩”字看学与教了,它的结构也很有意思,左边一个学,右边一个反文旁,这个字通俗点来说其实就是学与教的结合体。武汉大学的万献初教授曾这样讲述这个字“老师教,学生学,最后学生有所得,这个才谓之敩。”
求学之道,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将敩这个在拆开来讲,先讲,学,用繁体书写学字为“學”學字为上下结构,上面是一个爻,《周易》中所讲的爻,和两个类似于手的字。爻,在这里我们理解为知识。下半部分是一个子,形容孩童。中间有一个盖头蒙布,蒙在孩童头上。上中下三个部分组成了“學”字。通过象形化,可以理解为,老师用两只手把孩童头上的蒙布拿开,然后让知识能够进入孩童的脑袋中,方才形成了“學”。
讲完了学,我们接下来讲一讲“教”,在讲“教”之前要说明一点或者说是科普一下,学,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没有用“學”这个字型出现,而是“斅”这个字型。而且“斅”这个字很有意思和特点,即使不用太多注释讲解,单看偏旁部首结构,就能大致明白其内涵之意。在學的基础上,右边加了一个支,形象的比喻,我们可以理解为“支”代表一只手拿了一根鞭子。当然鞭子只是个形象的说法,但也符合中国的传统观念,所谓:“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嘛。其实这里的鞭子指的是一种压力和鞭策。变压力为动力,有鞭策有规矩,方能成方圆树大才立大志。所以中国的传统观念及教育理念中一直都有“鞭子”的存在,化为具物就有了戒尺一物。
随着象形文字、金文、铭文、隶书、篆书、楷书的演化,后来这个“斅”就变为了两个字:其一是:学,“学生说鞭子不要了,你别打我,我好好学”;其二是:教,“老师说,你想的好,鞭子永远要的”
所以这就有了“教”字,仔细观察会发现“教”字,中间的蒙布没有了,但老师的鞭子还在。而“学”字,孩童的子和爻中间的蒙布还在哪里,爻进行了简化变为了三点水。故而就形成了一个词“教学”,孩童想成长想获得知识,就必须要有老师去拿掉那个蒙布,让孩童可以不再懵懂,去接收老师的教诲,去接收知识,在老师的教导下鞭策下进行学习。
如果没有老师的鞭子,老师的严格要求,“學”的蒙布就没有办法去掉的,甚至会一直被蒙蔽着双眼。这里就体现出了韩愈《师说》中所讲的:“故知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像是懵懂孩童到无知少年,再到困惑中年,然后通过教,通过学,而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孩童时的学习状态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模仿,这就有了一个字叫做“效”这个字既有仿效之意,也有效果之意,拆分来看它还是有一个“鞭子”在里面。过了孩童时期,进入少年时有了自己的想法看法,那么这个时候就有了与老师“坐而论道”的想法或行为,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是《礼记(学记)》中所讲的教学相长了。“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当这些所有的都学过之后,老师教过之后,进入了中年时期,老师已经不能在教他知识了甚至他的知识储备已经超过了老师了,那么这个时候,他自己结合人生经历,生活实际,自己对生活的思考、总结和感悟,形成了自己的见解。这个时候就形成了一个字叫做“覺”觉悟的觉,上面的爻还在,就是知识还在,而代表孩童的“子”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見”见识的见。同时这里的蒙布已经变成了装盛知识的容器或垫板了。
通过一系列的严格学习,这个孩童终于长大了,见到了知识,见到了智慧,有了自己的觉悟。所以觉悟的觉,就成了学习最高的一个结果。
学生和老师发生联系的那个教学过程和后来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感悟的过程是一半占一半的。就好比一个有成就的人,一部分是跟着老师的学习,严格被老师督促着学习和后来自己想学习,这两者各占一半。因此在《兑命》中就有“惟敩学半”一言。没有老师教,自己学,学生容易产生困惑。而全靠老师教,没有自己的思考,就如《论语》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学相长,教学各半。书中真意若自己能读懂三四分已为不易,授业恩师再解惑一二,便以可得大观,余下部分,想得精要,必先躬身践行,砥砺锻炼,于实践中细细感悟,终将得法。
教与学的关系浅论至此,但读书学习的过程却远远不能止步于此。
【附图:文中所列汉字繁体书法图】
(学字篆体象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