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我校于4月11日在艺德楼报告厅举办以“提升思政工作引领度,实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频共振”为主题的教学研讨会。学校党委书记李平,党委委员、副校长吴晓涛,党委委员薛荣丽,党委委员、宣传统战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赵润霞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及师生代表13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特邀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蔡中华莅临指导,赵润霞主持研讨会。

研讨会伊始,为了进一步提升我校思政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吴晓涛为蔡中华颁发“特聘教授”荣誉证书,为我校的思政教育提供专业指导,注入新活力。



课程展示环节,三位教师以生动的课堂实践展现了思政育人的多元路径。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梁天讲授《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时,结合时政热点与学习兴趣,以问题为导向、实践为依据,从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三个方面出发,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群众观念、服务意识和独立自主的优秀品德;应急管理学院专业教师郭婧在讲解《灭火器的认识与使用》时,巧妙融入“安全责任意识”和“居安思危理念”,诠释了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有机统一;民政健康学院专业教师韩亚雪在讲授《四时养生之春季养生》时,结合中医理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并传递了“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科学精神。

展示结束后,蔡中华进行了精准点评,他充分肯定了三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思政课教师如何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以及专业课教师如何深挖“思政元素”提出了宝贵意见。针对如何做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工作,他强调我们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同时,通过阐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异同,深入解读了做好思政工作的核心要义和关键环节,分享了一些专业课程巧妙融入“思政元素”的典型案例,为我校教师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交流环节,教师们聚焦思政教育中的痛点与难点,围绕“如何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避免思政教育‘硬融入’?如何建立跨学科的思政育人协同机制?如何评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效果?”等问题向蔡中华请教,他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经验,从把握问题导向、增强协同育人理念、搭建交流研讨平台及强化评价和督导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解答,启发了新的教学思路。

研讨会的最后,李平作总结讲话。他表示,此次活动的举办意义重大,为全校教师提供了交流互鉴的平台,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资源共享、团队共建,推动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合力。尤其对于如何提高德育实效,提出了用好“三个方法论”的要求,即教学工作对比法、辩证分析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思政元素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他强调,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全体教师要深刻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本次研讨会是我校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攻坚“双高工程”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我校将持续秉承“思政课程‘守好主渠道’、课程思政‘做好全支撑’”的理念,不遗余力地继续将思政教育推向深入,助力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