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下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教师继续教育专委会理事长,中国战略学会教育标准专委会副理事长杨润勇应邀为我校教师作《职业院校教师课题教学成果申报的策略方法》的专题讲座。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吴晓涛主持专题讲座。党委委员薛荣丽,党委委员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共50余人参加。

在讲座中,杨润勇以 “科研思维是教学成果凝练的核心引擎” 为切入点,系统阐释了教学成果与科研思维的深层关联。他指出,教学成果凝练需遵循 “问题导向、实证闭环、理论生长” 的科研逻辑,强调 “成果是实践的科研化淬炼”,需将零散经验转化为 “可验证的问题解决框架”。通过对比 “工作总结” 与 “成果凝练” 的本质差异,他提出 “结构化重组证据链”“理论化提升创新点”“可视化呈现成果体系” 的三大策略,强调成果需具备 “成熟度、成型度、成功度、成品度、成效度” 五度标准。
针对教学成果奖申报的核心要点,杨润勇从 “问题提出、解决路径、创新点、成效推广” 四个维度展开分析。他以《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实验研究》等典型案例为例,演示了 “从实践问题到科研选题,从零散经验到系统模型,从校本实践到区域推广” 的转化过程。特别强调,成果标题需遵循 “核心概念 + 创新模式 + 实践领域” 的结构化表达,如 “双频共振・三轨并行・四方联动:小学‘大美育’课程体系建构与应用”,既凸显创新标识,又明确实践导向。
在方法论层面,他提出 “三维聚焦法” 凝练关键问题:聚焦政策导向找痛点、聚焦实践数据找证据、聚焦成果目标找靶向。例如,针对 “美育课程碎片化” 问题,需结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要求,用 “学科融合课程覆盖率提升 30%” 等数据佐证问题紧迫性,并通过 “三轨并行” 课程体系构建实现创新突破。
杨润勇强调,科研能力的提升需贯通 “课题研究 — 论文产出 — 成果凝练” 的完整链条。他对比了课题、论文、教学成果奖的本质差异:课题侧重 “问题系统研究计划”,论文聚焦 “单问题深度论证”,而教学成果奖需整合 “实践成效、理论创新与推广价值”。通过《“AI + 美育” 双螺旋模式:小学个性化审美素养培育体系的创建与实践》等案例,他展示了如何通过 “理论框架构建 — 实证数据支撑 — 推广应用验证” 实现三者协同。
报告会最后,杨润勇总结指出,教学成果培育需秉持 “顶天立地” 原则:既要对接国家教育战略(如 “双减”“新课标”),又要扎根校本实践,通过 “科研思维系统化、成果培育课程化、推广应用标准化” 构建可持续的成果生态。他鼓励教师以批判性思维审视日常教学,从 “经验型教师” 向 “研究型教师” 转型,在 “真问题、真研究、真成果” 中实现专业成长。

最后,吴晓涛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杨研究员的报告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为我们打开了教学成果凝练与科研思维应用的新视野。报告中关于教学成果奖申报的深度解读,更是直击痛点、干货满满。从成果标题的结构化设计到关键问题的凝练策略,从创新点的理论升华到成效推广的实证呈现,杨研究员用大量生动案例演示了 “从问题到成果” 的完整路径,为我校教师参与教学成果奖申报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南。特别是对 “三维聚焦法”“双频共振” 等创新模型的解读,让我们感受到科研思维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魅力。
此次报告既是一次学术盛宴,更是一次科研赋能的行动指引。杨研究员用深厚的学术造诣、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务实的指导建议,为我们搭建了提升科研能力、凝练教学成果的阶梯。希望全体教师以此次报告为契机,将科研思维深度融入日常教学,在实践中发现真问题、开展真研究、产出真成果,努力实现从 “经验型教师” 向 “研究型教师” 的转型。
讲座结束后,杨老师又现场与老师们就成果申报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