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0个国际臭氧层保护日之际,科技外事处与数字商贸学院联合举办了环境保护科普系列活动,倡议广大师生提高臭氧层保护意识、以实际行动参与环保工作。环保科普系列活动包括环保主题板报宣传设计、环保科普电影放映、环保志愿者签名等,吸引了大量学生和教职工积极参与。
环保科普系列活动之一:环保主题板报宣传设计活动
数字商贸学院23、24级学生在电商楼教室利用色彩斑斓的画笔和丰富的想象力,创作了一系列美观而有教育意义的板报作品,内容涵盖了臭氧层的科学知识、《蒙特利尔议定书》介绍、臭氧层破坏的影响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环保小妙招,生动地宣传了臭氧层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同学们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学习到了关于臭氧层保护的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作为作为青年一代,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环保科普系列活动之二:环保科普影片放映活动
数字商贸学院23级学生利用晚自习时间在教室集体观看了环保科普系列影片,内容涵盖了臭氧层的科学知识、破坏臭氧层的后果以及日常生活中保护臭氧层的有效措施。影片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触动了学生的情感,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影片以一种新颖和吸引人的方式传达了环保信息,使学生对臭氧层保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可以将在片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采取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这次观看环保科普影片的活动是国际臭氧层保护日系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提高了校园内对臭氧层保护的关注度,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感悟环保的平台。


环保科普系列活动之三:环保志愿者签名活动
在第30个国际臭氧层保护日,师生们在电商楼前广场上参与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环保志愿者签名活动:“守护蓝天之盾,共筑臭氧防线”,简洁有力的标语激发了师生们的环保热情,大家纷纷在横幅上签名,表达保护臭氧层的决心,并在日常生活中用实际行动为保护臭氧层作出贡献,自觉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此次环保科普系列活动不仅提升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也促进了当代大学生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讨论和共鸣。通过这些活动,广大教职工和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臭氧层保护活动中来,共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未来!








臭氧层知识科普
臭氧层是地球大气层中的一部分,主要分布在距离地面约10至50公里的平流层中,其中90%的臭氧位于平流层。它起到保护地球上生物的作用,能够吸收太阳光线中对生物有害的紫外线辐射,特别是波长306.3纳米以下的紫外线,包括一部分UV-B和全部的UV-C。这使得只有较少量的长波紫外线UV-A和少量的中波紫外线UV-B能够到达地面,而长波紫外线对生物细胞的伤害要比中波紫外线轻微得多。
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如氯氟烃(CFCs)、哈龙、四氯化碳、甲基氯仿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在平流层受紫外线照射活化后,会破坏臭氧层,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多方面的危害,包括皮肤癌、白内障、免疫系统损害以及对植物和水生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为了保护臭氧层,国际上采取了一系列行动。1985年通过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7年通过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旨在通过控制全球范围内ODS的生产和消费来保护臭氧层。《蒙特利尔议定书》通过分类管控几大类别的近100种化学品,并规定了淘汰时间表以及物质的生产和消费量,以期最终彻底淘汰这些物质。
近年来,科学家们观察到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正在逐步改善,这是由于全球对某些制冷剂、发泡剂的限制使用。预计到2066年左右,南极地区的臭氧层将恢复到1980年臭氧洞出现之前的水平,而北极地区和世界其他地区将分别在2045年和2040年左右恢复。
中国也积极参与了全球保护臭氧层的行动,已于2010年前完成第一代ODS的淘汰工作,并正在逐步淘汰氢氯氟碳化物(HCFCs),同时于2021年6月17日接受《基加利修正案》。中国气象局建立了ODS观测网络,为ODS排放监测评估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撑。
尽管取得了进展,但臭氧层的完全恢复仍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是因为ODS物质的生命周期很长,可以长久停留在平流层中,而且它们对臭氧消耗的效率很高。此外,航空事业的发展、空间飞行器的增加、大规模火山爆发等因素也可能影响臭氧层的恢复。因此,全球需要继续共同努力,减少ODS排放,以促进臭氧层的进一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