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教师不仅向学生传递学识、讲授方法,更是做人的表率和生活的楷模。最近,学院公众号特别开设“师说心语”栏目,邀请学院在教学、育人工作中作出贡献的教师,讲述自己从教以来的感悟、收获和故事,以传承好教风,弘扬正能量。栏目首期邀请了我们公共教学部英语教师、2019年省级优质课二等奖获得者王煜伟老师,让我们一期来听听她的心声。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生活在这样一个快速、多变和危机的时代,面对种种变化,我深刻地感受到:不读书、无以知,不成长、无以教。
01读书使我成长
专业的教育理论是教师立足之本,于是我通过阅读教育名家的书籍、教学杂志,进一步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领略名师们独特的教学艺术,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博学使人聪慧,也可令教师的形象更加完美。因此我广泛涉猎,英文小说、文学作品、历史著作、名人传记、唐诗宋词、流行小说等,都是我阅读的对象,这样能开阔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同时在面对学生时也能应对自如、旁征博引,使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我也要感谢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可以拥有更多学习机会、学习途径的时代。多年来,我一直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培训活动,抱着谦恭之心向专家、同行学习,不断开阔视野,领略了同仁们高超的教学艺术,这一切着实让我受益匪浅。除了参加这些传统的面授培训外,近些年我借助APP等新兴技术来学习专业知识,坚持每日利用碎片时间来听英语新闻、看英文原著,力求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
02科研使我进步
如果说读书、学习是汲取营养,那么科研更为我的成长铺设了阶梯,使我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向更高的水平迈进。特别是学院要求大家不要仅做一名教书匠,更要尽快完成向学者型教师的转变。面对这一要求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这也是我个人的职业追求。
从教之初,我就把教学实践中的成功做法与理论相联系、总结,在课余积极撰写教学反思、论文、教学案例,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课堂中的精彩片段、成功教法和学生创新的思维等场面。从2005年我第一次参与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开始,此后我多次参与主持教科研项目,自此揭开了我职业生涯的新篇章。2013年我主持的课题被省教育厅立为重点项目,2015年我的项目研究成果荣获省职教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教育工作需要远见卓识、这些年来通过主持、参与省市级职业教育课题的研究,延伸了我的视线,拓宽了我的视野,我的教育视点也由此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使我受益良多。
03教学催我奋进
随着教学日趋成熟,业务能力逐渐提升,去年我被学院英语教研组推荐参加河南省教育厅的优质课大赛,我选取了学前教育的幼儿英语课程来参赛。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爱是教育的桥梁,教育学生不能只靠语言,必须有情感的投入,而抽掉情感的教育是挫败的教育,所以我一直力求自己的课堂能有温度,能有深度。
怎么能在短短的45分钟里体现出温度、深度呢?经过几番思索,我和教研组的老师们决定,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我引领他们自主学习英文儿歌,让他们分组合作,以幼儿教师的身份组织教授儿歌,最终要在课堂上呈现出他们的编排结果。这堂课气氛活跃,学生特别积极,每组最后的教学呈现各有千秋,非常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堂课最终在此次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04 网课令我精深
2020年的春天,我又迎来了新的挑战。由于新冠肺炎的影响,我们要以全新的方式——网络直播来实施教学。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原想着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和前期我们教研团队的充分准备,上好这个网络直播课应该手到擒来,但真到了试播阶段,才发现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摄像头在什么位置才能保证画面最清晰,话筒放在哪里才能使音效最佳,台式机还是笔记本直播效果好?诸如此类的问题层出不穷,等这些问题一一解决之后,试播时又发现最大的问题是直播的电脑看不到学生反馈,只能在另一台设备上看到,这就要求我在直播时不得不“一心二用”,同时关注两个电脑屏幕,在互动环节更是要根据学生的扣屏反馈来实时调整授课进程、授课内容。这对于以往只是在传统课堂上授课的我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直播前晚,我再三确认设备连接是否正常,直播的环境是否适合后才睡下。直播当天8点30分准时开播,第一次以主播的身份坐在电脑前,还真有点紧张。但随着课程顺利推进,看到学生们在评论区积极回答问题,不少同学发来“这个老师讲得挺好”之类的称赞,我内心的波澜平复了不少。英语教研组全体成员聆听了我的直播课,大家认为此次的直播课师生互动良好,各项预设的课堂活动开展顺畅,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点点滴滴的成绩与进步,源自于信念的力量,也是领导、老师、亲人、朋友们像一块块砖石铺砌成一级又一级的台阶,助我迈进一个又一个“美丽新世界”。在讲台这方略显狭小实则广阔的 “方寸之地”,我已从桃李之年走到了不惑之年,而我还会继续走下去,会更加努力习文、躬行、诚信、尽忠,因为我热爱这份神圣而崇高的职业——人民教师。(本文转自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