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悄悄地流逝,我们都在无息的岁月里沉浮,见证着昨日,参与着今日,诉说着未来。细细回忆与学院一起走过这不平凡的三年,内心涌动着各种情绪,最难以抹去的还是与学生一起成长的点滴感动。
无论是时光的磨洗,还是世事的凝炼,当你不再把教学只作为一份求生的工作,而渐渐视其为自己的事业,甚至让它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你的重心便倾向于“内心的世界”,此“内心”既包括学生也包括自己。对于自我来说,你不会像过去那样过于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教师形象,也不会太在意一场教学比赛是否能胜出,更不会被所谓“大纲”裹足不前,而是常常反诸其身,思考如何突破过往的自己,如何将高悬的心降落下来,以一颗“落地”的灵魂与参差不齐的学生对接,从文中提取一点触碰孩子们心灵的东西,并付诸于课堂之上,让他们从你的言语里就能体会到“课”的乐趣,这是用心的成果,与“搞花样”有别。当你用心的氛围不断与学生相触相融,你对孩子们心灵的观照就能趋于自然,最终成长为一种毫无功利性的本能,至此,你与学生,学生与你,都将是发自内心的持久的自然期待,激动或兴奋之情也会偶现,却不会留恋于偶尔的激动或兴奋。这便是心与心的自然交流,无需强求,亦无需担忧。
花的怒放离不开为它输送光和水的小苗,有显于外,有敛于内,相同的是都需要漫长的酷暑与寒冬的淬炼,散发的馨香也恰是长久的不浓不淡。我便是这小苗一棵,虽弱不禁风,却坦然坚定于一季季的寒来暑往。